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3 毫秒
1.
Arthroscopy of the shoulder joi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rthroscopy is without doubt the most comprehensive procedure for shoulder lesions, providing even better inspection of the interior of the joint than conventional open procedures. In 174 diagnostic arthroscopies, it proved more reliable than the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ultrasound, or arthrography. The results of ultrasonography proved disappointing despite the enthusiastic reports on this technique, probably due to imperfections of equipment and lack of expertise rather than any inherent defect in the method. Arthrography seems to have a high incidence of false results. Though an invasive method requiring anesthesia, arthroscopy offers many diagnostic advantages such as an assessment of the role of the long biceps tendon and glenohumeral ligaments in recurrent or ordinary dislocation and the recognition of rotator cuff lesions not detectable at arthrography. It is also possible to assess the nature of shoulder instability and so to plan the appropriate operative procedure. A major advantage of arthroscopy is the possibility of carrying out treatment in the same session, though many of the suggested procedures are very demanding in terms of technical skill and time; the complication rate is often excessive. It is therefore best to restrict operative arthroscopy to simpler procedures such as irrigation in joint infections, the trimming of infolded flaps of labrum or stubs of biceps tendon, and the removal of loose bodies, where results are excellent. Arthroscopic repair of the rotator cuff or stapling of the labrum are more questionable regarding successes, complications, and recurrence. The equipment for arthroscopic operations needs improvement. Perhaps the major advantage of arthroscopic diagnosis is that it directs open procedures to the essential, thus minimizing operative trauma.  相似文献   
2.
桡骨头切除对肘关节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目的:探讨桡骨头粉碎性骨折不同治疗方法对肘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10个尸体标本,分别测定在其它组织无损伤时,肘内侧副韧带切断时,肘内侧副韧带和前臂骨间膜均切断时的力-位移曲线(纵向位移)及肘外翻角。结果:肘内侧副韧带切断时的纵向位移及肘外翻角均大于其它组织无损伤时;肘内侧副韧带和前臂骨间膜均切断时的纵向位移及肘外翻角均大于其它组织无损伤时和肘内侧副韧带切断时,两两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在其它组织无损伤时,单纯桡骨头切除是安全的;合并肘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可在有效修补韧带的同时作单纯头切除,必要时行假体置换;合并肘内侧副韧带和前臂骨间膜均损伤时,最好作假体置换。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七氟烷吸入全身麻醉与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82例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和硬化治疗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组及P组各41例,分别给予七氟烷吸入全身麻醉及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及麻黄碱使用情况、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插管后10、15、20 min平均动脉压及插管后5 min心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使用麻黄碱患者均较P组少,Ramsay镇静评分高于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医生及患者对麻醉质量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丙泊酚静脉麻醉相比,七氟烷吸入全身麻醉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平稳,患者术后苏醒迅速,苏醒质量高,不良反应少,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带股方肌蒂骨瓣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带股方肌蒂骨瓣移植对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我院III~IV型股骨颈骨折78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后用股方肌蒂骨瓣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随诊78例,时间3年,骨折愈合率97.4%,股骨头坏死率6.4%。结论带股方肌蒂骨瓣移植是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经后路一次切除半椎体治疗先天脊柱畸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回顾性分析 9例由先天性半椎体造成的脊柱侧弯和后凸畸形经后路一次半椎体切除植骨固定矫正术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9例患者 ,半椎体的位置在胸腰段或腰椎 ,手术采用后路切口 ,切除半椎体后 ,内固定矫正畸形 ,植骨融合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 2 0 .6月 ,术前、术后拍摄站立位的脊柱正侧位片。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侧弯和后凸畸形 ,侧弯角由术前的 37.7°矫正至 10° ,后凸角由术前 30 .5°矫正至 6°,躯干位移从 2 3mm恢复至 5mm ,无任何手术并发症 ,无内固定断裂脱落 ,均融合。结论 此手术方法对发育前期的患儿且半椎体位于胸腰椎或腰椎造成的先天性脊柱畸形 ,是一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胫骨Inlay技术双束重建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采 用关节镜下胫骨Inlay技术行双束PCL重建且随访超过1年的PCL损伤患者17例,男16例,女1例;年龄19~54岁,平均25岁。术前Lysholm膝关节评分(53.4±2.1) 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分级C级7例,D级10例;后抽屉试验阳性17例。术中采用自行设计的胫骨 后方倒打隧道钻具系统制作限深骨隧道。随访时行膝关节X线摄片和螺旋CT检查,观察嵌入骨栓的位置和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评估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分 级及后抽屉试验,比较与术前的稳定性差异。结果 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7.8个月。末次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评分(93.5±1.7)分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IKDC分级A级15例、B级2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后抽屉试验阴性15例,弱阳性2例。术后 12周X线片和螺旋CT示嵌入骨栓的位置满意,愈合良好。结论 胫骨后方倒打隧道钻具系统可以准确制作限深骨隧道,创伤小,使用这种钻具系统的PCL重建术近 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祖波 《临床医学》2013,33(5):4-6
目的探讨和比较传统后正中入路与改良后椎旁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经验和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收治的无神经损伤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36例,其中20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16例采用改良后椎旁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Cobb角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改良组与传统组比较,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指标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Cobb角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椎旁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失血少、手术时间短、功能恢复快,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制备重组合异种骨的基础上,加入塑型剂,探索其合适的成分比例,研究小牛脱钙骨泥的制备方法。[方法]分别制备小牛松质骨的完全脱钙颗粒和生化方法提取纯化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通过真空冻干机将松质骨和BMP充分复合后冻干,制成重组合异种骨(RBX)骨粉,按一定比例加入羧甲基纤维素(CMC)作为塑形剂无菌分装,使用时加适量生理盐水或自体血液即制备成骨泥。电镜下观察其孔径、BMP复合情况,大体观察其塑形性。[结果]制备的小牛脱钙骨泥极易塑形,塑形后不易松散,并且具有一定的弯曲强度,一侧应力后材料不会出现裂隙。骨泥复合材料经电镜观察,载体孔隙较多,孔径多在100μm以上,BMP与载体复合良好。[结论]复合BMP小牛脱钙骨泥物理性状稳定,可塑性强,使用方便。骨泥材料经电镜扫描有良好的孔隙结构,BMP与载体复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采用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或不联合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33例,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21~57岁,平均37.5岁。根据术前脊髓神经损伤Frankel评定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10例,E级18例,术前Cobb角为23.40±1.64°,椎体平均高度前缘32.02±2.99% 和后缘78.27±1.65%。结果 本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9h(3~5h),平均出血量为495mL(200~800mL),术后发生未伤口感染、血肿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经术后X线照片检查,未发现内固定材料断裂、松动以及胸腰椎骨折、移位。随访6~24个月,术后Cobb角为3.15±1.64°,椎体平均高度恢复到术后的前缘(90.15±1.72)%和后缘(98.09±1.14)%。神经功能恢复:A级1例,B级0例,C级1例,D级2例,E级29例。结论 后路钉棒系统手术相对简单、操作方便、固定可靠,是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olone,MP)是治疗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惟一有效药物,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通过观察MP对SCI早期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从基因表达层面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重复样本和重复基因芯片检测的方法进行实验。取9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体重(3 100±140)g,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和药物组(C组),每组3只。A组仅进行椎板切除术,B、C组行椎板切除后采用Allen法建立急性SCI模型。C组在造模后2 h按人-兔等效剂量给予大剂量MP冲击治疗,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组不作处理。造模后8 h处死实验动物,分别获取以损伤区为中心长约8 mm的脊髓组织,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用9张Agilent兔脊髓组织全基因4×44 K芯片进行检测。采用GeneSpring11.0统计软件,以P<0.05且倍数变化(fold change,FC)≥2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行RT-PCR验证。结果成功建立SCI动物模型并获得相应的组织标本。各组总RNA质量均能满足基因芯片检测要求。基因芯片结果显示:在SCI早期大剂量MP治疗后许多基因发生表达变化,主要涉及炎症、先天性免疫、离子通道、物质转运和转录因子等,IL-1α、IL-1β和防御素(defensin 4,NP-4)的RT-PCR检测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相符。其中,先天性免疫相关基因如NP-3、NP-4、皮质素6、内源性抗菌肽CAP-18、抗菌肽等呈现显著的差异性表达。结论大剂量MP可能主要通过免疫调节机制发挥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其主效应细胞可能是中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